186,紧逼而来的危机-《战国大权臣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各种汗味、香囊味以及商品的味道混杂在一起,说不清究竟是香味还是臭味。

    和西市以集市为主的风格不同,东市这边有着许多地方专门为了摆摊的小贩设立,为的就是方便他们做小本生意。

    这也是法家思想治国的一个好处,任何种类的商人都必须要纳入法律的管理之中。

    想要管理这些摊贩,在他们身上收取商税,那必然就要给他们一片地盘来摆摊,而不是简单的禁止了事。

    这一点上,东方六国比起秦国来说做得就好很多。

    秦国从上到下就是歧视商业、歧视商人,一切为了战争服务的农本位社会,从根本上就很没有发展商业的土壤。

    偶尔有几个大商人,那也只能算是秦王和大贵族们圈养的白手套。

    只有像眼前邯郸东市这般小商贩随处可见的情况,才能证明一个国家商业的活力。

    过了战国时代后,再想要看到这种充满商业活力的氛围,就得等到宋朝了。

    小摊贩们热情的招呼着。

    “客人要看看吗?上好的桑葚!”

    “布匹,自家织的布匹,便宜好穿,不磨皮!”

    “刚刚生下来的小黑犬,长大后可以看家护院,价钱好商量。”

    各种各样能想到,想不到的商品都在这里售卖。

    有客人直接丢下钱拿东西就走,多一个字也懒得说。

    也有客人站在那里喋喋不休的和摊贩理论,一定要把价格压到心仪的数字。

    李建微微点头,道:

    “走,我们去粮店。”

    和其他商品不同,几乎没有人摆地摊来卖粮食。

    不仅如此,每一家粮食店的占地面积都不小,比起周围的店铺要显得大很多。

    蔺仪对此显然见怪不怪,对着李建解释道:

    “粮食是一定需要库房来存放的,处于方便售卖的考虑,这库房往往还不能离店铺太远。”

    “而且很多商店的资金周转都需要好几个月甚至一年,若是没有足够的实力,是做不了这门生意的。”

    李建闻言,若有所思。

    赵国官方是不做粮食生意的,而粮店的这种特性又注定了只有大贵族和大富商才能入场。

    换言之,只要少数几个粮店背后的大人物达成意见,就可以轻而易举的对粮食的价格进行操控。

    李建走进一家粮店,立刻就有掌柜的上来招呼。

    “这位贵人,不知有何吩咐啊?”

    做生意的都是人精,能做到掌柜的更是如此。

    但看李建身上这全套丝绸衣服和翡翠带钩,足以让掌柜的明白来的是贵客。

    李建看着面前这位胖乎乎的掌柜,开口询问道:

    “现在粮食的价格是多少?”

    掌柜的眨了眨眼睛,道:

    “客人想要问的是五谷之中的哪一种呢?”

    在战国时代,五谷指的是麻、黍、稷、麦、菽。

    后世广为流传的水稻,这个时候主要还是在长江以南种植,战国七雄大部分位于黄河流域,水稻还称不上重要。

    李建淡淡的说道:

    “当然是麦子。”

    小麦是五谷之中口感最粗糙,营养价值最低的作物。

    但也是最方便种植、产量最高以及最便宜的作物。

    当世绝大部分平民百姓食用的都是小麦,各国官方在做统计的时候,都将小麦默认为粮食的代表。

    掌柜立刻道:

    “我们家店是三十二钱一石,如果贵人一次性拿五百石以上,可以按三十钱一文算。”

    李建皱眉道:

    “五百石才少两个钱?”

    掌柜赶忙赔笑道:

    “回贵人的话,这小麦买回去要么喂牲畜要么给下人吃的,卖这个本来就没什么赚头,真的便宜不了太多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贵人想要买稷谷这些的话,那小的可以给贵人更好的价钱,不知贵人意下如何?”

    李建不置可否,在店铺之中转了一圈,随后开口道:

    “若是我大量采购呢?你们店的库存现在有多少石?”

    掌柜闻言顿时有些迟疑,上下打量了李建好一会,才说出一个数字。

    “这个……大约在一千石左右吧。”

    “若是贵人当真想要购买,还请客人约个时间,我请上面的管事来和贵人具体的商谈一下,如何?”

    “不瞒贵人说,最近这粮食涨价是很厉害的,若是贵人真要买,还请速速出手才是。”

    李建嗯了一声,道:
    第(2/3)页